当你在淘宝上想淘一款当下时髦的衣物时,看到有些过度美化为“粉嫩”的麻豆图,准确一点说“萝莉”脸,你的思想观念里是否会浮现出“假”这个词?即使这位麻豆所穿的衣服有些好看,也会一笑而过,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到视觉效果比较接近“真人”的那款。如果有这种感觉,说明你对亚文化有些了解;反之,则被亚文化牵着误入“假镜”。
当然,电商运用这种亚文化现象有两种可能性的原素,一种是真人版模特的脸部与身材确实不如意,需要更重度地修饰;另一种是在利用如今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图自拍心理。在自拍的网络时代,有部分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人总喜欢用美图软件拍照,希望自己美化的形象或风景在朋友圈中得到多人的注目与点赞;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在线上虚拟空间掩饰真实的自己或纯粹趣味,玩起了Cosplay装(动漫角色)等。无论是哪一种的可能,这都是一种新时代的新型“亚文化”。
什么是亚文化?
在一本经典的著作《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上,美国作家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1954年运用符号学、前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对朋克、摇滚、光头族、摩登族等英国青年亚文化风格进行精辟性剖析的著书。书中描绘-“文化”既是指一种微生物的人工培育过程,也表示了一种人工培育出来的微生物。实质而言,就是一种高雅、保守、经典的美学鉴赏标准。而“亚文化”却以一种反抗或蔑视的姿态,用一种微笑或嘲讽建构出一种风格,这种风格代表着一种拒绝(颠覆)。
21世纪网络的新时代,出现了一种网络新型的“亚文化”,被称之为“E-girl"。
E-girl,E是“Electronic(电子)"的缩写词,很显然,直译为”电竞少女“。自从这个词诞生以来,就夹带有一种贬低的情感素。2009年美国在线俚语《城市词典》最早将它的定义这样描述“由于她总是在追Discord(国外游戏玩家们的语音聊天软件),她被叫为E girl。“这种叫法是来自网游界的一种俚语,是将那些具有吸引力或受宠的女性标记为”Egirl",以此表示藐视她的仪表。这俚语与之前欧美游戏圈中玩家门事件(Gamergate)的思想意识有些挂钩。“玩家门事件”的意识是指代那些利用女权主义的盾牌去骗取无知人们的同情,导致了在男性为主的游戏世界中,女性的角色不被受重视的思想观念。
直到一款十几秒的视频社交媒体App的出现,也就是抖音,"Egirl(电竞少女)"在时尚界有了另一种的色彩。
抖音主要是Z世代人(意指1990年代中叶至2010年前出生的人)玩味幽默的网络社交区。Z代人喜欢用反语,重视”自我意识“的表现。把一些不快、不满、压抑等负面情绪通过戏剧性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在网络上产生了大量的俚语、米姆(memes,或是”梗“)、笑料。即使他们有时会发生些错误地使用,但最重要的是发起了自我意识的象征信号,并向屏幕外的观众们表演他们各种的感情色彩(如笑、哭、愁等),从中寻求唯一有意义的指标-影响力。
抖音梗文化的感染下,“Egirl"演变成一种”萝莉“的另类美少女。长什么样呢?她们是混合了多种另类的美学,并很容易被识别。最显眼的是模式化的印象:几乎不会是自然的发色,主要追随流行的发色如灰绿色、粉红色、半黑半白。化着戏剧性粉嫩的眼妆,戴着粗项链、颈项圈,就好比动漫《美少女战士》中美少女形象的Cosplay装等。再鉴于动漫、网游的文化,衍生出一种过度个性化的“萝莉”美。
这种“儿童化”的美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仅仅用线上的编辑软件通过滤镜、美化产生的“面具”来掩盖她们的真实面容,对抗标准性的美学,博取更多的追随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有部分逆反的人被灌输一种同质性的完美观念时,他们才会以自己不完美的方式去表达反抗的信号。
但在某些方面,“电竞少女”又可被认为是反叛完美的IRL(真人版)面孔。
就比如上个月发生的#萝莉变大妈#的热门事件,通过“自毁式”向观众揭露网红后面不完美的一幕。口口相传羡慕的”网红“,不过是商家向消费者实施他们营销方案里的“伪装者“。这似乎像极了坎普文化中的一种“怪癖”,将女性完美的形象作为“恋癖”博得人们的注视,把“女人味”造作商品。当揭开真面目后,除了被迷的当局者感到无比气愤外,更多的人觉得搞笑。笑让人产生了喜悦。我们脸上露出笑容,心里也跟着有了一丝暖意,这是审美的关键点,也是坎普的目的。
所以说,美与丑除了对立的关系外,两者之间还是相辅的作用。不要仅仅只看到了前面的美,忽视了美后面的丑。
#时尚##梗##美##丑##亚文化#
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抖音egirl怎么了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抖音操作运营内容,请关注鼎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