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的具体来历不可考证,但普遍认可的为出自哔哩哔哩视频网站的弹幕和评论“进我的收藏夹里吃灰吧”,常见于一些教程(如健身教程)视频中。比如“三十天养成马甲线”“10分钟全身超燃脂有氧运动”。
网友的意思是,我把这个视频收藏了,我是有心学习这种技能的,但很可能因为懒惰不再看第二遍,更不用说跟着学习了,这样便有了视频“吃灰”一说。当然,网上的收藏夹并不会落灰,“进我的收藏夹里吃灰吧”只是模拟现实生活打了个比方。
现实生活你有过类似经历吗?没事的时候刷刷短视频,不经意间刷到了一篇宝藏视频。可能是冷门的生活小知识、也可能是效果非常好的教学视频,总之,视频的内容打动了你,让你点击了收藏,或许过了几分钟,你就又被另一条视频的内容吸引了……
拿我自己举例,我喜欢篮球视频,每当看到充满干货内容的篮球视频时基本都会收藏,但这之后往往就不再关注自己的收藏夹,进入了“收藏从未停止,行动从未开始”的怪圈当中。
百因必有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收藏夹吃灰”这个现象的出现呢?
首先说客观因素,现如今,社会信息生产严重过剩,人们获取信息渠道越来越多元,但人接受处理信息能力有限,因此而导致的信息过载是人们不停收藏但却不再重视的重要原因。
通俗地说,就是你接收的信息过多,超过了你自己的能力,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接收信息能力是无法处理自己获取的信息量的,想象现如今发达的网络技术,众多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更别说海量的短视频了。
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的《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中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人均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长达到了110分钟,每天两个小时的时间刷视频,再加上浏览网上的文章,日积月累,信息地堆叠就会达到让人难以处理的地步,每天都是新的内容的输入,但我们自身的将知识转化的效率却并不高,面对如山般堆积的信息,也只能听之任之了。
接下来说主观因素,通常来说,我们收藏的内容都是偏干货类的,目的就是想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但面对如今海量的短视频以及其他类型的内容呈现,我们变得不再重视知识本身了,知识获取门槛的降低减轻了我们对知识本身的重视。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如果一件物品大街上随处可见,没人会拿它当宝贝。如今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早期一些不合规或者内容低质量的网络内容渐渐被淘汰,能呈现在我们大众眼前的基本都是经过大数据筛选的优质内容,但即便如此,在中国网民庞大的基数下,优质内容的数量也是数不胜数。
在看到这些“触手可得”的知识时,知识本身仿佛变得“廉价”了,我们表面上会说:“哇,这些都是干货啊。”但实际上收藏后就不再过问,因为相似的内容或者更加优质的内容你可能过几天就会看到。遥想古时候,人们为了学习是非常努力的,凿壁偷光,韦编三绝,程门立雪……但现如今我们对待知识本身就不再重视了。
除此之外,主观上不愿意行动也是限制我们不再去回顾收藏夹的原因之一。这个原因比较类似于拖延症,当你收藏了一篇宝藏内容后,想着过会仔细研究一下,过了几分钟后你估计就会将这件事抛之脑后。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可能我们自认为过目不忘,看了干货后就知道了所有的关键,但现实是不去回顾不去实践我们就永远没有学会,而我们的主观意识认为自己学会了,从而“阻止”我们再去反复学习,于是我们看到干货,点击收藏,然后让其在收藏夹里落灰。
那么该如何解决“收藏夹吃灰”这个现象呢?方法有如下几点。
一、 严格筛选收藏的内容
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要学会筛选,不是每篇干货都要收藏的。首先我们要避免重复——这是最基础的标准,重复的内容会造成信息堆积,而且对我们的意义不大,只会占据我们的内存。
其次,要注重内容质量,分辨内容的质量,多读书、多学习,对于劣质内容要坚决舍弃,毕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干货。
最后,收藏的内容要尽量满足自我需求,如果你自身没有需求,即便内容质量再好,也不建议收藏,这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
二、要保持对知识的尊重、敬畏之心
对于我们来说,获取知识的门槛降低是一种幸运,但我们不能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知识是无价的,对于干货知识,我们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与现实生活多联系,从而发现这些知识真正的奇妙之处。人不知不畏,当我们学习得越多,才会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很少,才会对知识更加敬畏!
三、提高自己的行动力
我们可以制定计划,不定时地回顾收藏夹里的内容,并将其付诸实践。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次,实践也能让我们更快地掌握知识。一定要告诫自己,要行动起来,收藏不等于学会!
最后,你会将一些干货、优质的内容放进收藏夹“吃灰”吗?你又是怎么应对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以上内容均为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权威意见。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以上就是抖音收藏夹为什么突然全都没有了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