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随身带着手绢,用手绢抹嘴而不是纸巾;他习惯手写文字,五指齐力;他品茶,不喜甜;听得更多的是古典音乐;说中年之后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道德经》。
4月30日,白岩松坐在抖音直播间,身后是一排排书架。他穿一件嫩绿色的上衣,间或出现的白发已经成为这几年的标志。在手机镜头前,他连线六家民营实体书店,当天,3000本签名书售罄。在这个温暖的春日午后,他通过直播“带店”的方式,发出拯救实体书店的号召,在直播中,白岩松直言:“我出力,您关注,帮助书店活下去。”
这也是白岩松作为#都来读书#领读人的首场直播。“都来读书”由抖音、今日头条、番茄小说联合长江新世纪等国内数十个文化机构共同发起,是一项助力大众读好书、好读书的全民阅读计划。
计划持续邀请作家、资深图书编辑、文化文艺名人担任“领读人”,以抖音短视频或微头条、头条号文章的形式,发布读书建议、读书感悟,与阅读者广泛交流、帮助阅读者深入阅读。
白岩松的直播间里,网友在下面认真提问:“白老师,我们应该跟着各种推荐书单读吗,自己建立计划会不会效率没有那么高?”
除了主持人,白岩松的另一个身份是畅销书作家,“翻开一本书,我们希望知道自己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而世界又在哪里。”
成长是把问号慢慢抻直一个在内蒙古边城长大的少年,始终保持对新闻的热忱。白岩松几乎每天翻看新闻客户端,光顾报刊亭,是“杂志控”,勤奋而广泛地阅读。央视的同事跟白岩松讨论新闻选题,从未出现过他不知道此条新闻的状况。
他办了一个新闻课堂,从名校遴选学子,由他亲自传递新闻火种。课堂起名“东西联大”,效仿抗战时期西迁至昆明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的名号。从2012年开办,一年一期,一月一课,学制两年。“东西联大”有一半时间,都在西边的北大上课,另一半在北京城另一边的中国传媒大学,白岩松的母校。
对着一桌年轻人,中年白岩松的语调抑扬顿挫,又透着一股子温柔,不像是老师教学生,倒像是朋友聊天。他引用木心,“一个年轻人要成长,需要两样东西,或极痛苦极幸福的一次恋情,还有和老人聊天。”
“老人”有时是书本。他说,“如果不打开书,我会以为世界就像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一样,有草原,有森林,有很多和善的人们。”
小时候,当白岩松翻开书本才知道,《上下五千年》里有那么多的历史;《一千零一夜》里还有另外一个跟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这个世界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了,结果,一个又一个少年如同白岩松一样,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当你的年岁足够大了,当你来到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国度,你发现一切似乎没那么陌生,因为早在白纸黑字上,早在字里行间,早在曾经翻开的一本又一本书当中,你曾经如此亲密地靠近过它。世界变得不再那么遥远,也不再那么陌生了。
总有人问白岩松,“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他的答案永远是一样的:当然是《新华字典》了。
如果没有《新华字典》,没有从最简单的一个又一个汉字开始认识,一直到后来,他不会有勇气、有能力翻开一本又一本或厚或薄的书。如果不能翻开那些书,他的很多困惑和未知无法陆续打开。
白岩松说,成长是什么?成长不仅是年岁慢慢增长,更重要的是内心所累积的一个又一个问号慢慢地得到答案。当你的答案越来越多,当你的问号开始慢慢地被抻直的时候,你就是在成长。
小的时候可能在读《十万个为什么》,获取一个又一个答案,如果没有那些书,答案不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就永远像是一个仰望星空的孩子。
从最初好奇的一加一等于二,到后来一加一等于二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学题,而是人生,是大的哲学,是你如何去捍卫常识,我们走了多远的路程。从最初一个最简单的小学数学题,到后来与常识、与正义、与真理有关。如果没有那一本又一本翻开的书,你怎么可能有这种成长呢?
读书的好处:解惑 解气 解闷儿有人问白岩松,读书有什么好处,他用几个“解”来回答。它可以解惑,它可以解气。“有的时候你会郁闷和生气,打开书,看到有与你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或者古人,都提前把那种呐喊替你发泄出来,你就觉得挺解气的。”
当然千万别忘了,看书还有另外的功能,就是有的时候还解闷儿。一天总是琐碎的,但是累加在一起却可能获取很多知识,“我觉得一个能提供这么多‘解’的书,会帮助一个又一个人更好地走上成长的道路。”
在我们寻找的无数答案当中,有一种答案可能非常重要:读书帮助我们寻找到平静和幸福。
白岩松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周围是乱的,自己的心里也是乱的,当你打开书想找到平静的时候,最初几页是很难的。但是当最初的几页慢慢读进去了,你就觉得好书真像是一堵又一堵的墙,开始慢慢地升腾起来,把外面的车水马龙还有那些喧嚣的声音都阻拦在了外面。
这个时候,你觉得那颗躁动的心慢慢地安静下来,你似乎又可以在白纸黑字里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的声音,大自然仿佛又回到了你的身边。
在白岩松眼中,幸福与读书紧密相连。幸福是由三个关键词构成的:物质、情感和精神。只有物质基础、情感依靠和精神支柱这三种因素的分数都不错,你的幸福指数才高。而读书与这三者紧密相关,“读书无用论”的论调早已经慢慢消散了,那个时代也结束了。早有调查显示,人们读书和获取知识的水平与工资收入是成正比的,只有你读的书足够多了,你才会更有创意,更自信,更有底气,才能获取更多的物质回报。
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书读得多了,你在情感方面会是一个充沛的、获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会更充实,更重要的是,在读书中会寻找到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中国人的信仰千百年来并不是仅仅靠宗教支撑的,它就在唐诗宋词当中。在爷爷、姥姥讲给你的故事里,在《三国演义》里,在《红楼梦》里,在《西游记》里,在无数经典书籍当中,至今依然被文人用那种美丽的方块字写在字里行间。
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信仰,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敬畏’二字。有了敬,有了畏,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要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它。”就如同社会这条奔腾的大河两边有了安全的河床,敬和畏这两个河床在,不管这条河流如何奔涌,总是安全的。我们现在正处在慢慢建两边河床的过程中。
不是所有书本都有“中心思想”白岩松非常反感一种出版物,叫作“名著缩印本”,据说是为中小学生量身订制的。只保留故事框架和基本情节,大量细节、对话和心理描写被删除。
他认为,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虽然可能流传最广的只是它的主题—比如《简·爱》为什么会成为“女性的《圣经》”呢?因为它描写了男女平等——但有那么多写男女平等的书籍,为什么人们心目中只留下了《简·爱》?
白岩松给出的答案是,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它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它拥有太多“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
如果没有罗切斯特和简爱的那番对话,以及无数诸如此类的细节,《简·爱》不会在文学史上占据如此显赫的地位。
如果我们看一本名著,只是为了看它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梗概,《约翰·克利斯朵夫》就不用看了。傅雷在翻译的时候,已经把中心思想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
“所以说,现在市面上相当多的所谓“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浓缩版”拿掉了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只保留一个中心思想。孩子们没有机会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不幸的是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和真正伟大的原著相遇时,却不再看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看错了,而且可能不太喜欢。
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阅读就像一段旅程,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从头开始,也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一直走到终点。
有的书很厚其实很薄,有的书很薄其实很厚。有的书你匆匆浏览一遍,就是读完了;有的书当你读过前三分之一,就是读完了;有的书可能只看过目录,就是读完了;有的书,你读了两遍、三遍,甚至更多,但还是没有读完;有的书越到结束,越会恋恋不舍,它意味着生命中一段特殊的相遇,让你不忍告别。
白岩松的经验里,阅读也是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头发最茂密的时候,朋友最多,但是最终会走向越来越孤单的岁月。当你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习惯时,你永远不会孤单,永远倍感踏实。随便拿起一本书,就如同邀请到了一个朋友。可以跟他对话,可以赞成他,也可以反对他,可以和他谈谈你的焦虑、不安,听听他怎么想,还可以把他放下,拿起另外一本,让第三个人加入你们的交流。
爱因斯坦临终时曾说:“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过就是再也无法拉我心爱的小提琴了。”
“阅读也好,音乐也好,就有这么重要,重要到可以与生命画等号。如果我们不那么狭隘地去理解阅读,好的音乐、电影,也都是一种阅读。”
白岩松认为,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以上就是白岩松抖音励志视频为什么要读书的详细内容,更多白岩松演讲为什么要读书视频内容请关注鼎品软件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