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粮满仓廪,“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特色产业,遍布山乡田野,鼓起农民“钱袋子”;美丽乡村,环境干净整洁,农民生活质量步步提升。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襄汾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让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生根。
襄汾县隶属于山西临汾市,是山西省农业大县、粮食大县。今年,全县120万亩粮食作物长势旺盛,四野清新。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民种地挑上了“金扁担”,“农”墨重彩下,这片土地上处处律动着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劲脉搏。
重农稳粮 端牢粮食安全“金饭碗”
放眼广袤田畴,农民身影忙碌,农机隆隆作响,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画卷铺展开来。
2月24日下午五点,在襄汾县邓庄镇贾庄村,建旺合作社负责人韩根柱正带领社员给返青的冬小麦进行春浇。
抓好春季农业生产是全年粮食丰收的基础,韩根柱深信这一点,整个春天,他要做好三件事:春管、备耕、春耕。
襄汾县农技人员操作植保无人机对小麦开展追肥作业。李现俊 摄
韩根柱的合作社共经营6000亩基地,有4800亩已经种上了小麦,还有一部分田地,今年4月开始种植。“将肥料和水融合在一起,打开阀门,便可实现喷灌,一个龙头能辐射15米,省工、省时、省力,不需要修建水渠、开沟。”韩根柱指着阀门介绍道,“以前灌溉一亩地需要3个小时,现在只需要1个小时,水费也是以前的三分之一。”
据介绍,合作社还承担了襄汾县有机旱作小麦生产基地500亩核心示范区建设任务。去年11月,这里安装了300多套水肥一体化、57台(套)虫情、气象、土壤监测防控设施设备,今年春管春耕,这些设施设备就发挥了作用。
“近年来,襄汾县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有机旱作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等,促进了农资高效利用,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襄汾县副县长张海荣介绍。2022年,该县承担实施小麦绿色增产增效示范项目和有机旱作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累计投资320万元,实施2.1万亩。
俗话说,春耕备耕,农机先行。于2016年开始建设的襄汾县智慧农机平台已投入使用,通过北斗智能监测终端远程自动采集农机作业信息。实现对农业生产数据的采集,截至目前,全县280余台农业机械上安装了北斗智能监测终端,300台机具上安装作业识别模块。
“农机平台的整体应用,相当于给全县的农机都装上了‘智慧大脑’,通过系统远程自动采集作业信息,能够实现对深松、秸秆打捆、旋耕、播种、秸秆还田、收获多个农机作业环节的有效监管,实现农业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襄汾县农机中心主任李永泉介绍,今年将增加北斗智能监测终端200余套,提高全县智慧农机覆盖率20%。
现代化农机装备驰骋田野,大显神通。截至目前,该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14586千瓦,全县拖拉机拥有量达到3679台,拖拉机配套农具10094台,谷物联合收割机784台,玉米收获机718台。小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45%。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7.76%,全县农业机械化迈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发展时期。
坚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襄汾县全面推进“非粮化”排查整改,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17906.21亩。202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1.47万亩,总产5.56亿公斤。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该县多措并举抓春耕备耕,全力打赢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看着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襄汾县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尉晨对今年丰产增收充满信心。
规模经营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从贾庄村出发,沿着霍州一级公路往南走三公里,邓庄镇涧沟村映入眼帘。今年这个村在襄汾“火出圈”,全县69个村学习“涧沟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一座座崭新的院落,一条条硬化路面干净整洁,休闲公园、公共浴室、卫生室、乡村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初心广场等一应俱全。
“我们流转了500亩土地,组建集体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小麦联合收割机、茎穗兼收玉米收获机、铡草机等机械设备,培训了5名农机手,实现农业生产耕种收全服务。”涧沟村支部书记杨国茂介绍,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7万元,去年达到103万元。
2023年1月20日,襄汾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方案》。今年,该县将大力推行涧沟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模式,通过托管或者流转土地300—500亩,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建立“村集体自营”“村集体+种植大户”“村集体+合作社”“村集体+龙头企业”等多元化经营体系,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增加集体收入。
涧沟村初心广场一派迷人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李现俊 摄
“力争年底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40%以上,70%以上的村经营性收入稳步提高,三年内“涧沟模式”复制量达到100个村,五年内覆盖全县所有村。”襄汾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张克勤定了一个目标。
昔日撂荒地,今朝致富田。通过整合盘活农村分散、闲余的土地资源,该县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分散、各自为战以及“无人种地”“种不好地”等问题,牢牢守住全县88.75万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尉晨补充道,通过优化配置土地、机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套应用耕作机械、节水灌溉及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新技术,可以促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在襄汾流传着一句老话,“全县人民修水库,修下水库浇永固”。永固乡地势平坦,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是襄汾县的粮棉基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2022年,我们在万宁村、南姚村、马村等7个村先期实施了5000亩示范种植,打造永固乡强筋小麦生产基地。”永固乡乡长崔毅华介绍,通过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以平均每户托管土地15亩计算,可直接带动1400余户5000人直接受益,全乡农民增收可达800万元。
依托马村吉祥面粉厂,襄汾县发展强筋小麦种植5000亩,为下一步打造面粉加工产业链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立足山西省小麦粉加工第一县的优势,襄汾县建设全国强筋小麦种植加工示范基地,打造国家级强筋小麦专业镇。同时,依托各级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在13个乡镇分步开展强筋小麦优种推广。
“今年,全县将推广强筋小麦种植2万亩,争取三年内达到10万亩、五年内达到30万亩以上,从根本上改善全县小麦品质,丰富面粉品种,打造全国强筋小麦种植加工基地。”张克勤表示。
特色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
毗邻襄汾县南贾镇荀董村的330省道两旁,一家家中药材收购店鳞次栉比。“荀董”这个村名据说来自晋国名臣荀息和董狐,而如今,这个村子更多地因为中药材生地而闻名。
生地,又叫生地黄,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具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的功效,是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
农民在田间收获中药材。李现俊 摄
“中药材市场上,一说生地,都知道咱们荀董!”荀董村村委会副主任高新建的语气中透露着自豪,“全村3000多人,90%以上都从事着中药材的种植、加工以及贸易等相关工作。”
目前,荀董村的生地出货量占到全国的40%,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药商前来采购,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以生地为主的中药材集散地。在多年的生地收购、加工、经销过程中,村里培育出一大批有实力、有经验、有头脑的中药材经纪人。形成了拥有职业种药农民100多个、龙头企业30多个、中药材合作社80多个的规模化特色产业,充分激活了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近年来,襄汾县以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为目标,通过“公司+基地+技术+农户+加工”的经营模式,对中药材实行集约化种植、科学化管理、订单式销售,带动当地农民持续增收。
“一亩地能产将近五千斤,去年的收益达到300万元。”今年60岁的程润芳是荀董村村民,她和老伴一共承包了1000亩土地,主要种植黄芩、丹参、柴胡、生地等中药材,老两口干劲十足,今年还计划投资两台环保设备用于加工药材。
2022年,荀董村被确立为山西省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下一步,我们将在村里建设集加工、贸易、展示等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园,发展深加工产业,吸引村里药材大户入驻,健全产业链条,壮大地域品牌。”荀董村村支书李静介绍说。
从荀董村出发,沿着007乡道往南行驶13公里,便来到南贾镇东牛村。去年,东牛村党支部成立了东牛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购买了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秸秆运输车、装载机等设备,按照支部、农户、公司1:2:7的分红比例,实现互惠双赢。
秸秆回收,循环发展,不仅能有效杜绝秸秆焚烧现象,彻底解决闲置秸秆问题,更能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注入了新的活力。“去年,我们村回收秸秆1300吨,最贵的时候一吨卖到600元,仅这一项村集体收入就增加了33万余元。”东牛村支部书记李俊亭介绍,下一步,按照全村5100亩服务面积计算,预计每年可回收玉米秸秆7800吨左右,增收60万余元。
农民采收药用白菊。李现俊 摄
特色产业托起了广大农民的致富梦,正在给农民打开一扇扇增收的新大门。
在陶寺乡,则通过“万亩花椒,红遍巍巍东山;千亩艾草,壮大集体经济;百亩金银花,富裕一方百姓”,全力助推产业兴旺。
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中梁村大力发展艾草特色种植产业,以“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种植艾草1000余亩,目前,170余户农民已加入艾草种植与加工产业,“小艾草”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干农业有了奔头,做农民有了“钱”途。在襄汾,乡村振兴下的村庄,正实现由“颜值美、特色足、产业兴”向“聚名气、聚人气、聚财气”嬗变。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在水一方抖音用户襄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鼎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