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社会的不断改变,爸爸妈妈们开始越来越注重孩子的综合发展,尤其将【社交】视为重要的能力之一。
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大家的眼界越来越长远,目光从“做学问”拓展到了 “做人”。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是个活泼开朗、口齿伶俐的社交小达人,但事实往往是。孩子在家小霸王,在外小乌龟~怕生、胆怯、粘人、喜欢自己玩或者容易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等等问题常常发生,真是社恐石锤了。
人际关系敏感期,孩子社交爆发的开关
人际关系敏感期,是宝宝进行人际交往的一个关键时期。
从宝宝一出生开始,他便开始了社交,三岁之前的宝宝,主要是和父母或家人之间的社交。
三岁之后,便会执迷于同龄孩子之间的社交,这一敏感期通常会持续到五岁。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宝宝会逐渐学会承受、判断、如何与人说话、如何揣摩别人的心理等等,这些都奠定了他们与人交往的基础。
所以,抓住宝宝人际关系敏感期并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对他以后的与人相处以及交际能力将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础。
在人际关系中,他最终会发现,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志趣相投、彼此关爱、相互理解和相互倾听的基础上。
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他就能发现,他和伙伴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一种真正的和谐,掌握交往的诀窍。
同时,家长可以在生活中多帮宝宝做一些练习:
//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多带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可以多邀请邻居、朋友、同事、亲友家的孩子来家里做客,从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兴趣;在带孩子外出时,多带一些零食,为孩子制造一些社交机会。// 告诉孩子要信守承诺。有时候孩子交换完之后会后悔,想把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回来。这个时候,要让他明白,一旦交换完成,就不能反悔,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否则会失去朋友。// 父母不需要过多的主动介入到孩子们的交往过程中,只需要在孩子受到挫折时给出建议就好。比如孩子受到欺负了感到伤心时,可以建议孩子用食物向对方表达好感,化“敌”为友;如果孩子内心的自我形象足够强大,外在表现就会自信,也能更顺利地度过人际交往敏感期。
孩子无法融入集体,
家长该怎么引导呢?
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时,担心孩子被排挤也是很多妈妈苦恼的问题之一。
首先,我们要知道:
孩子受到小伙伴排挤,他们内心必然是失落的、无助的,自我怀疑的。
这个时候,比起给孩子这样那样的建议。比起立马帮孩子摆平问题,家长不如先保持冷静,这样做:
01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比处理问题更重要
在一个孩子遭遇排挤的时候,对ta造成最大的影响,也最重要的就是人际支持系统。
孩子上学后,同伴关系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
TA需要通过同伴的反馈,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因此,当孩子遭遇排挤,很容易陷入一种沮丧:
我是不好的,所以小伙伴们不喜欢我。
这个信念是糟糕的。
比起表面上恢复同伴关系,对孩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看法。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如果你觉得委屈、不开心,你可以对妈妈/爸爸说说。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对待我们的孩子,我们无法控制,但帮助孩子建立对自己的认知,是家长可以做的。当一个孩子知道:无论自己变成什么样子,爸爸妈妈永远爱着自己、接纳自己,那么TA就拥有了面对一切的勇气。
帮助孩子建立客观的自我认知,就能够在心理上“站稳“,不容易在人际关系的起起落落中,迷失了自己。
03 挫折,是包装得很丑的 “人生礼物”
一个硬币,有2面。如果孩子真的在生活中遭遇了排挤以及被孤立的情况,无论他处于什么年龄阶段,都不要忽视。不良的社交能力可能带给孩子失败的心理体验,但却也是一种学习成长的机会。当孩子被伙伴排挤,家长可以尝试引导孩子去讨论几个问题:
● 发生了什么?● 是怎么发生的?● 你做了什么?● 你的感受是什么?● 小伙伴做了什么?● 小伙伴为什么会这么做?● 小伙伴可能的感受是什么?
通过问题,帮助孩子理解他人,找到问题的起点,发现自己下次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孩子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