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愤怒模糊了问题,别让高声伤害了孩子。
低声教育,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作者 | 李核桃
孩子闯祸后,不打不骂不吼,怎样让他认识到错误?
近日,抖音上一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赢得了数百万网友的点赞。
事情的起因很不起眼:2岁的女儿不小心打翻了饭盒。
妈妈第一句话不是发飙,而是陈述现实:你把妈妈的饭打翻了?
女儿一开始远远站着,见妈妈没发火,才走近说“不要骂”,说着说着有了哭腔。
妈妈拉着她的手,温柔地问:“妈妈不说你,就是问你一下,是你不小心吗?”
然后蹲下来听女儿解释。
女儿却搂着妈妈哭起来,妈妈又温柔地安抚她:
来源:抖音@小方格妈妈
直到女儿恢复了平静,妈妈才起身收拾地板。
原本可能引发鸡飞狗跳的场景,就这么温和地揭过了。
大家都夸妈妈温柔、耐心、脾气好,女儿也被她教育得乖巧懂事。
这让我想起前两天在快餐店吃饭时,看到一个女孩打碎了一个陶瓷水杯。
她妈妈第一句话就是数落:
女孩一开始只是吓住了,被妈妈数落了几句,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
妈妈越发不耐烦,提高声音又训:
女孩再也忍不住了,“哇”一声就哭出来了。
妈妈越吼越来劲,孩子越哭越大声,母子俩乱作一团。
同样是孩子打翻东西,为什么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差这么大?
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罗静说:
与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相比,低声教育有太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低声教育有多厉害?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用低声方式谈话,比用高声方式谈话,更能达到说服人的效果。
因为低声更有助于让人保持头脑冷静、情绪稳定,更有助于让人做出理性判断。
当孩子犯错后,用低声教育的方式应对,比简单粗暴的教育效果更好。
《超级育儿师》里有一个男孩,才10岁就厌学、叛逆,把自己反锁在房间,还经常开一个门缝,提名道姓地骂爸爸。
因为爸爸经常吼他、训他、吓唬他、威胁他,甚至揍他。
每当爸爸要教训他时,他都拉住妈妈,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可妈妈也拿爸爸没办法,绝望的男孩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喊他出来,他就以“跳楼”相威胁。
无计可施的爸爸,只好求助于育儿师。
育儿师轻敲男孩的房门,温柔地问道:
即使隔着门,也笑眯眯地跟他说话。
没有大呼小叫,没有威胁吓唬,也没有喋喋不休地说教。
只是以商量的语气和孩子轻声对话,三言两语就“敲开”了孩子的房门。
愿意打开房门的孩子,也愿意敞开心扉。
被孩子充分信任的育儿师,很快就明白了症结所在。
她为父子俩量身定制了一套沟通方案,手把手地教爸爸跟儿子沟通什么、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沟通。
最重要的是要求爸爸尊重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摆父亲的权威,动辄对孩子大呼小叫、指着孩子的鼻子数落。
意识到错误的爸爸这才改变沟通方式,父子俩慢慢重归于好。
经常有家长问脑科学家洪兰:为什么吼孩子他也不听?反而还对着干?
洪兰说有两个原因:
一是被吼时,孩子的大脑释放岀的生化物质就会形成“战斗”“逃跑”“打架”的感知。让孩子做岀此类反应,表现得很叛逆。
二是因为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当孩子经常被高分贝的训斥、吼叫刺激时,内心就会滋生不耐烦、逆反的情绪。
教育的音量,直接决定着教育效果的好坏。
如果说高声教育带给孩子的是情绪的发泄、令人生厌的刺激。
那么低声教育带给孩子的,就是信任和尊重,虽温和,却很有力量。
好的教育,都是“润物细无声”的
有一个孩子喜欢赖床,早上很难叫起,爸爸就站在他床前吹“起床号”。
曲调气势磅礴,旋律震撼人心。
可孩子依然躺在床上无动于衷。
听到刺耳处,他还把头往被子里缩了缩,明目张胆地赖床。
听过一个段子:如果大喊大叫能够有用的话,那么驴子将控制整个世界。
分贝太高的声音,即使是欢快的号角也难得到孩子的配合,何况令人不快的吼叫和训斥呢?
高声教育,其实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叛逆情绪。
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家长只需稍稍改变一下说话的语气、语调,就能让孩子认清错误,记住教训。
想起袁弘和张歆艺的儿子四坨,不小心打碎了一把紫砂壶。
这把壶价值不菲,极具收藏价值,是袁弘的最爱。
袁弘当即就怒了,“脸色铁青,怒目圆睁”,呵斥儿子“你过来!”
四坨吓坏了,不敢过去。
他小心翼翼地对爸爸说:“爸爸,你说悄悄话,说悄悄话好吗?”
袁弘只得把儿子抱到嘴边,对着他的耳朵小声说:“这是爸爸最爱的紫砂壶,你给打碎了。”
儿子立刻爽快地道歉,认错态度非常诚恳。
几句“悄悄话”,就化解了一场“家庭大战”,还收获了一个知错就改的小暖男。
其实有理不在声高,温柔的教导,比粗暴的压制更有说服力。
为什么低声教育有这么大威力?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塔•梅瑞宾指出:沟通的总效果中,语言因素的影响只占7%。而音调传达的信息量是语言因素的五倍还多,高达38%!
教育孩子时,“说什么”远不如“怎么说”重要。
你大声吼他、训他,他未必听得进去。
你轻声细语,温柔而坚定,他反而更加集中注意力听你说了什么。
如教育学博士钱志亮所说:“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效果也就会越好。”
好的教育,传达都是让孩子倍受鼓舞的正能量,让孩子不排斥地接受。
喊叫式教育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有话好好说,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幸运
文章开头的那位妈妈,在孩子犯错后,为什么能如此耐心不训斥孩子呢?
她解释道:
这是她在奶奶和爸爸的相处方式中得到的感悟。
她奶奶那一辈人,爱孩子的方式就是指责、打骂,以粗暴的方式表达“我是为你好”。
当奶奶老了,因为节俭吃了几天剩饭剩菜。爸爸也会用同样的粗暴方式表达“关心”:“叫你不要老是去吃这些剩菜,非得说不听!”
来源:抖音@小方格妈妈
用最狠的语气说着最关心的话。
结果就是奶奶觉得自己被儿子训了,很生气。
爸爸觉得自己在关心老人的身体,她却说不听,也不高兴。
明明关心亲人,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说话方式呢?
所以她感慨地说:“孩子小时候你给他灌输的任何东西,他一定会在一个点全部还给你。”
来源:抖音@小方格妈妈
爱孩子,就要让他感觉到被爱、被呵护,而不是被粗暴教训后的不快。
有话好好说的家长,才能赢得孩子的配合。
知乎上有人问:我也知道对孩子发脾气不对,那我们怎样去避免呢?
高赞回答说:“暂时回避,等自己冷静下来跟孩子进行沟通。”
带着情绪跟孩子说话,很难保持理性沟通,难免口出恶言。
避免伤娃的最快方法,是深吸一口气让自己保持冷静,然后快速暂离孩子,待平静下来之后再跟孩子沟通。
如文章开头那位妈妈一样,她为了避免粗暴教育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会刻意去练习如何克制情绪。
来源:抖音@小方格妈妈
决定教育效果的,从来不是父母发脾气时的震慑,而是亲子两代人之间的爱与尊重。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教授问学生:为什么人生气时说话用喊的?
大家思考良久,只有一个学生说:因为我们丧失了“冷静”。
教授又问:“为什么别人就在你旁边而已,你还是用喊的?”
没有人能答上来。
教授便告诉大家: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朋友,本该与孩子的心理距离最近。
喊叫式教育,反而破坏了孩子对父母的信赖和依恋,将孩子推得更远。
爱孩子,就要放低姿态,将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
你的声音越温柔,才越具有亲和力,孩子才越愿意配合,教育效果才会越好。
低声教育,是父母一生都要做的功课,也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以上就是为什么抖音有一个好妈妈的详细内容,更多抖音上特别火的那个妈妈内容请关注鼎品软件其它相关文章!